江西省教育体制改革简报
[2013]第5期(总第35期)
江西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2月25日
编者按:新余学院系2010年升格的普通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学校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勇于创新,针对新能源发展所带来的人才瓶颈问题,快速响应,设置专业,积极探索新能源“学科专业特区”模式,全面推进新能源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本期目录
●新余学院 适应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构筑新能源人才培养高地
●简讯
2012年度江西教育十件大事公布
新余学院 适应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构筑新能源人才培养高地
新余学院以新能源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特区”模式创新省级教育体制改革项目为契机,努力打造新能源人才培养高地,显示出鲜明的学科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
一、 抢抓机遇,快速响应
率先开展新能源人才培养。为解决新能源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新余学院深入新能源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调研,于2007年,在国内率先设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材料物理等3个本科专业和光伏材料与加工应用技术专业(全国首个光伏专业)、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和太阳能光热技术及应用等3个专科专业,率先在高等学校开展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
设置新能源学科专业特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后,更加坚定了学校以工科为主导,文理为基础,新能源学科专业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对学校内部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包括师资、仪器设备、教学场地,使优质教学资源集中服务新能源学科专业快速发展,突出新能源学科专业的重点地位。2010年,学校党委、行政联合发文《关于加快新能源学科专业发展的决定》,实行“新能源学科专业特区”管理模式,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每年用于新能源学科专业人才引进、实验实训室和图书资料建设经费在1500万元以上,每年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单列运行管理费。通过“新能源学科专业特区”建设,新能源学科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学校办学特色。
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2007年10月学校与江西赛维LDK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组建“赛维班”,实行订单式的培养。近年来新余学院还与江西瑞晶、升阳光电、上饶光电等新能源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参与新能源人才培养,聘请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担任部分专业课的教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锐意改革,探索模式
创建“一阶二化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升本之前,新能源专业的培养对象是专科层次学生。通过近三年的实践,在新能源专业形成了“一阶二化三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一阶”是指阶梯式的职业能力培养。采用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的训练、考核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按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设置三个层次的训练项目,分阶段完成实训,其中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的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综合技能由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完成。“二化”是指模块化的技能训练和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块化的技能训练是指结合培养目标,针对新能源产业岗位群的需要,对具体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设计出各分项能力及构成分项能力的实训模块,据此制定出教学计划、实训大纲,开展技能训练。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是指以提高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围绕应用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三结合”是指培养模式中的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相结合。同时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多方受益为立足点,构建“订单式”、“2+1”、“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三结合”有利于学生质量意识、职业意识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应用能力得到增强,端正了学生的就业观,为实现就业上岗“零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行“双导师制”。新余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把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结合起来,使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实现校企共赢。该校在新能源专业推行“双导师制”。所谓“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新能源专业学生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及毕业设计工作,最终使得学生顺利毕业和就业。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指导新能源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课外辅导、毕业设计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毕业设计理论部分及论文答辩工作等。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即一个学校导师与一个或几个企业导师指导同一批学生。学校导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学生与企业导师的联系。学校、企业导师定期进行交流,切磋经验,互相配合,从而保证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两种模式有机融合。学校升本后,随着生源素质的提高,在材料物理(光伏方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双导师制”与“一阶二化三结合”两种模式有机融合,使应用型本科专业也强化技能培养。两种模式的融合使学校导师更具有“双师”性质,企业导师更能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更能贴近企业需求,深受企业好评。
三、勇于创新,夯实基础
合理布局专业设置。2008年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并于同年实现招生。2009年,2010年,又相继申办了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太阳能光热技术及应用专业,专业设置已基本覆盖整个太阳能产业。学校升格为本科学院后,又陆续申报了材料物理(光伏方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能源与动力工程(节能减排方向)等本科专业。其中材料物理(光伏方向)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高等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面向整个新能源产业的专业群。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基本没有可借鉴的课程资源情况下,为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建立了新能源各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强化基础、拓宽专业、突出实践、注重特色”原则,优化课程设置,统一“平台+模块”模式。各专业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等四个平台构成,每个平台下设若干课程模块。课程体系既强化新能源大类知识的传授,又突出光伏产业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既注重学生未来就业的适应面,又体现特色和突出重点。同时,由于新能源专业教材缺乏,教育厅成立了以该校校长罗玉峰教授为主任委员的江西省教材建设光伏专业委员会,在委员会的指导下,该校与新能源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教材,确定校本教材开发计划,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现已出版《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材料加工设备概论——太阳电池方向》、《光伏科学概论》、《太阳电池硅材料生产技术》、《材料化学》、《光伏英语词汇手册》等6本教材。2011年该系列教材荣获江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新余学院深入新能源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调研,精心设计实验室、实训室建设方案。学校据此投入2000万元,探索性的建设了新能源专业光伏系统设计与应用、太阳电池原理与工艺、硅材料、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材料分析测试等16个实验室,太阳电池生产、太阳电池组件生产、高纯硅料工艺、光伏电站等4个实训室(基地),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国内数十所高校借鉴。其中硅材料实验室建设成为江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2兆瓦光伏电站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中央财政给予2600万元经费支持。学校还与省内外新能源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先后在江西赛维LDK公司、皇明集团、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上饶晶科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新能源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在新能源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了丰厚的回报,荣获江西省第十三批教学成果一等奖,每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4%以上,承担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西省光伏科技重大专项,1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及20余项省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学校在新能源人才培养中所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认可,吸引了华北电力大学、辽宁工业大学等40多家兄弟院校前来考察、学习与交流,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亦产生了一定的辐射效应。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为兄弟院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2012年6月,新华社对该校新能源人才培养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题为《江西新余学院构筑新能源人才培养高地》、《抢占新能源人才培养制高点——记新余学院发展新能源学科专业》、《从"找工作"到"挑工作"新余新能源人才走俏》专题报道;省市等地方媒体亦做过《“赛维班”毕业生受青睐,获企业追捧》等多次专题报道。
新余学院在新能源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为凝炼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还为开展新能源人才培养的高校和机构起到了借鉴和示范作用。
简讯:
2012年度江西教育十件大事公布。2012年以来,江西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不断推进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向前发展。为展现全省教育系统的良好风貌,省教育厅组织评选了2012年度江西教育发展的十件大事,近日已在江西教育网上公布,其中,《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颁布实施、全省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创建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对接深度融合、高校省部共建实现新突破、《赣湘鄂三省教育合作协议书》正式签订等重大事件入选。
报: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朱虹同志,孙刚同志
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委厅领导,省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送: 省教改办成员,委厅各处室主要负责同志,各设区市教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