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发改信息
2017年第1期(总第68期)
★ 新余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发改办)编 2017年2月28日 ★
目 录
● 政策法规
☆加快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中组部等五部委加强和改进行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 学校不套用党政干部管理模式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
☆新版高校学生管理规定9月1日施行
☆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发布
☆《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发布
● 高教数字
☆中国大学慕课选课人次突破3000万
☆江西省名列2017中国各地区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第20名
● 各地教改
☆四川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河北省大力推进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改革
☆湖南省改革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浙江:“一校一策”保障高校改革自主权
☆江西:将教育信息化列为考评加分项
● 院校信息
☆湖南大学:学生党课搬上手机直播平台
● 国际高教
☆德国发布职业培训工种修订经验条例
● 学者观点
☆新型大学在“性质维度”如何精准落点(顾永安)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管理策略(谭永平)
☆高校需要先进的行政文化(邱晓飞)
● 转型经验
☆班级办公司 学生做股东-----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试水“班级企业化”
☆九江学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合肥师范学院三大改革聚焦应用促转型
加快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中国教育报2月25日报道: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今天在京召开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要深入实施振兴计划,着力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升质量,以中西部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其本质特征是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一是强化责任落实,中央部门、地方政府、中西部高校、支援高校要切实担负起统筹推进责任、主要责任、主体责任和支持西部高校发展的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二是加快提升服务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形成办学特色优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完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机制,把参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的办学导向。三是加快提高满足中西部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更加重视新建本科院校提高办学水平,更加重视用好东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培养一大批服务中西部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四是加大力度建设扎根中西部的人才队伍,坚持正确导向,着眼综合施策,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五是立足中西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做好“一省一校”重点建设高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六是加大投入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地方政府要加大所属高校经费投入,各高校要注重资金使用结构和效率。贵州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厅、清华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河北大学作交流发言。中西部地区部分省领导及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省份教育厅、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一省一校”)实施高校、参加“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部属支援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部分实施高校等有关负责人约130多人参加会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中国教育报2月28日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分为七个部分: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二、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三、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四、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五、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七、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2)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3)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4)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5)坚持改革创新。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以诚信建设为重点,提升师生道德素养。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提高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水平。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要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实施师德“一票否决”。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要贴近师生思想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和
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中组部等五部委加强和改进行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 学校不套用党政干部管理模式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消息:日前,中组部分别会同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科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公立医院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5个办法),对这些行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育管用各个环节作出具体规定,为建设符合好干部标准的高素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队伍提供制度支撑。5个办法不简单套用党政领导干部管理模式管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在任职资格条件上,要求除具有良好政治素质以外,还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在选拔任用上,强调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打破身份等限制,加大聘任制推行力度;在日常管理上,要求推行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在职业发展和激励保障上,注重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完善后续职业发展制度,落实事业单位自主权,加强人文关怀,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在监督约束上,要求构建严密有效的监督体系,保持清正廉洁。对高校,强调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目标要求来选拔和管理领导人员,根据学校改革发展需要可以公开遴选优秀人才,合理配备领导班子,防止简单以票、以分或者以学历、职称、头衔、荣誉等取人偏向。◇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
新华社1月19日消息: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是近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性文件。《规划》强调,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教育改革发展,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以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育人方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测制度,构筑质量保障体系。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加大职业教育脱贫力度,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以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为重点,补齐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短板。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创新建设机制,鼓励公平竞争,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学习制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现代产业急需人才。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动“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发展。统筹推动教育开放,强化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外人文教育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突出立德树人 体现学生为本
新版高校学生管理规定9月1日施行
中国教育报2月17日报道: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是指导和规范高校实施学生管理的重要规章,突出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涉及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籍管理、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奖励与处分、学生申诉等诸多方面。此次修订有五大方面的特点:其一是突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强调恪守学术道德,开展诚信教育,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其二是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支持。健全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规定学生可以多种方式学习,包括申请跨校辅修专业或修读课程,对参加学校认可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明确了学生学分积累和认可制度;规定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可以折算为学分。其三是更加注重保护学生权益。规范对学生的处分程序,专门新增“学生申诉”一章,完善申诉制度和程序,强化了学生申诉委员会的职责。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规定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为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开展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其五是推进高校依法治校。增加了学校在报到时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初步审查的要求。健全了转专业的条件和程序要求。◇
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发布
中国教育报2月15日报道: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发布,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注重内涵发展,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体制、安全抓责任、整体抓质量、保证抓党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共分6点35条。一、全面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教育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二、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强化改革顶层设计;推进教育放管服改革;推进考试招生改革;加快办学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教育督导;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三、加快优化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整体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深入推进民族教育发展;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四、始终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持续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德育工作;切实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工作;加强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着力加强语言文字工作。五、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切实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提高学生精准资助水平;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六、全面提升教育保障水平,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督促落实教育经费稳定增长;全面加强依法治教;加强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学风建设;全面加强学校安全稳定。◇
中国制造人才培养有了“路线图”
中国教育报2月15日报道:2月14日上午,教育部发布由其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南》提出到2020年,形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基本确立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才优势,为实现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人才基础。《指南》提出了7项核心任务和5项重点人才工程,由教育部单独或共同牵头的就有22项。从人才供给侧改革破解“大而不强”。《指南》明确提出,要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等7项核心任务。全方位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全领域进行人才供给改革、全过程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全角度加强人才培养保障。《指南》强调“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服务中国制造2025。《指南》提出了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确定了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高技能人才和研发人员占比等具体目标;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上,都强调与产业发展对接,产教深度融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完善人才发展环境提升职业吸引力。将技术工人的地位提升到与企业家、科学家同等重要位置上来。《指南》将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全员素质提升工程与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工程一起纳入。还将建设一大批学习型制造业企业。到2020年,建设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000个左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基本形成覆盖重点产业和中心城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将进一步提高企业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进一步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结合实际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年薪制等分配办法。完善劳动、知识、技术、技能、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构建协同共进工作体制机制保障落实。《指南》重点任务分解涵盖43个方面、涉及12个部委,需要体系化推进而非单兵作战,要加快推进我国的人才结构适应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重大变革,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适应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迫切需求,激发高素质劳动者“新人口红利”,为推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根本动力。◇
中国大学慕课选课人次突破3000万
中国教育报1月23日报道:近日从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大学在线开放课程论坛上获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建设的在线课程总数已超过1400门,课程平台为高校定制课程达5600多门次,累计1700多所学校在平台上选用或定制课程,高校和社会学习者选课人次超过3000万,200万人次在校生获得在线课程学分。其中,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和爱课程网合作的“中国大学MOOC”已成为目前国内参与建设高校最多、开课数量最多、总选课人数最多的慕课平台。自2014年上线以来,该平台共开设课程1300余门次,注册用户超过620万,选课人次超过2000万。◇
江西省名列2017中国各地区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第20名
中国教育报2月21日报道:江西省哪所大学的综合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哪些大学跻身2017世界一流大学、世界高水平大学和中国一流大学行列?哪些大学最具实力跻身国家“双一流”战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最新发布2017中国各地区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北京、江苏、上海、湖北和广东名列前5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雄居2017中国大学排行榜前3甲,全国16所非211工程高校跻身全国百强,福建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和山西大学雄居2017中国非211工程大学排行榜前3名。值得关注的是,广东省“双一流”建设经费突破250亿领跑全国,东莞理工学院豪揽37.5亿成最大赢家。江西省名列2017中国各地区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第20名,1所高校跻身2017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无高校跻身2017中国一流大学名单;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雄居2017江西省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前3甲。◇
四川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中国教育报2月21日报道:四川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第一,坚持完善机制,增强工作合力。成立由教育厅厅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会商、会审、会签、会议、会评的统筹协调“五会”机制。将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定期开展督查。全省超过90%的高校建立“一把手”负责的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第二,坚持强基固本,夯实基础建设。全省大部分普通高校开通建立了网络学习平台,实现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转变。累计立项建设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0余个,获批国家级中心10余个。第三,坚持融合创新,丰富教学资源。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在线开放课程等建设,累计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20余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0余门,建设省级、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分别为700门、3560余门。第四,坚持深化应用,提升服务能力。部分高校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资源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与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已覆盖半数以上高校教师、50余万学生,开放课程覆盖学生430余万人次,课程网址点击数超过8700万人次。近三年共推荐560件作品、1000余名高职教师参加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得各类奖项30余项。◇
河北省大力推进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改革
中国教育报2月14日报道:近期,河北省大力推进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改革。第一,坚持政府主导,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出台《河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河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推动试点高校落实转型发展主体责任。第二,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发展。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进试点高校需求传导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实现“三个提高”,即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积极开展“三对接”,即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第三,坚持试点先行,实行分类推进。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原则,在学校自愿申报、聘请省内外专家参与两轮评审和答辩的基础上,遴选确定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等10所河北省本科高校为转型发展试点学校,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统筹兼顾省属、市属、独立学院和民办四种类型,实行分类推进、特色发展。第四,坚持督导考评,注重改革实效。实行试点高校动态调整机制,对转型发展工作进展缓慢、绩效考核不理想的试点高校,予以减拨、停拨省级专项经费直至取消试点资格,并根据实际需要重新遴选补充。建立“六项制度”,即简报制、任务清单制、季报制、问责约谈制、督导检查制、宣传引导制,促进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湖南省改革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中国教育报1月18日报道:湖南省从以下方面着手改革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第一,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坚持把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和考试的重要内容,作为职称评审条件并实行一票否决。对高校思政教师单列指标。成立湖南省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湖南省高校学风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举办湖南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专门开辟“学风建设专栏”网站。第二,构建教学激励约束机制。明确规定全省高校教师申报高一级教师职称,课程教学考核等级必须合格,申报副教授、教授职称,课程教学考核等级必须达到良好以上标准。下放职称评审权,突出教学科研并重,注重教师自身发展的评审导向。第三,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探索实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实施分类评价、开放评价、同行评价和动态评价,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头衔、唯科研轻教学等倾向。重视社会服务考核,支持高校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在职称评定中加大承担横向课题的权重,将教师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的时间计算入课时量,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作为重要指标,支持高校教师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
浙江:“一校一策”保障高校改革自主权
教育部网站2月13日消息:最近,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省重点建设高校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重点建设高校在资金统筹、绩效分配等方面实行“一校一策”,给予高校更多改革自主权。一、探索新型高校运行保障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扩大高校财务和收费自主权,拓宽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二、提高经费统筹能力。除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中明确要求按规定用于指定项目外,其余各级各类资金由高校统筹使用。可试行自主合理收费。三、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完善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总量与事业发展成效挂钩,由高校按照优绩优酬原则自主分配。四、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高校可与科技等部门采取联合资助方式,实施项目,开展研究。、支持高校实验实训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优先列入省公共建设资金项目支持范围。五、扩大发展研究生教育。优先支持研究生学位点增设。支持开展研究生课程改革,优先考虑课程改革试点项目。六、形成倾斜支持合力。统筹协调省级有关部门,加大资源配置力度,合力推动省重点建设高校加快发展。◇
江西:将教育信息化列为考评加分项
中国教育报2月23日报道:近日,江西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省委教育工委书记黄小华在会上说:“信息时代无人不网,无处不网,赢得了网络就赢得了年轻人,更赢得了未来。当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还应融入教育过程始终。” 在为期一天的中,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邀请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任友群,结合国际前沿理念和江西省情,面向全省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各高校“一把手”、各地市分管教育副市长作了半天的教育信息化专题讲座。江西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江西省正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实现“弯道超车”的新途径。江西省发布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推进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2016年,“三通”覆盖率分别达82%、74%、23%,同比提高16、14和15个百分点。记者从会上获悉,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出台2016年教育工作考核办法,将信息化列为考核加分项,并将推进教育信息化列为各级教育部门重要工作来抓。◇
湖南大学:学生党课搬上手机直播平台
中国教育报1月13日报道:在线看直播最多达300余人,后期重播次数达1500余次,3500多次点赞,这组数据说的可不是网红直播,而是一次新形式党课。近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将党课的授课平台移入互联网,通过手机直播平台,将党课搬上“指尖”。在该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党课上,除了现场200名学员,还有300多名学生在线观看直播。与网红主播的“粉丝”们不同,这次直播并没有人送礼物,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提问交流。“在直播平台上开讲党课,不仅参加培训的同学可以在现场听讲,已经入党的同学还能有机会重温。”此次党课的主持人于涵宇老师介绍,学生党员只要有网络,就能通过直播平台听党课,有效实现以课促学、以学促做,将党课模式由“说教式”向“分享式”转化。◇
德国发布职业培训工种修订经验条例
德国日前发布8种现代化职业培训工种的修订版条例。这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化工种肩负着提高德国经济界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任。这8项工种分别为卫生、供暖、气候设备机械工、屋顶工、会展技术专业人员、鱼类捕捞工、雕刻工、音响技术人员、金属加工人员和电动遮阳百叶窗机电工。在2003年制定的卫生、供暖、气候设备机械工为期三年半的职业技术经验条例被重新修订,原因是引进新的考试制度带来了培训条例和培训内容的结构性变化,因此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所制定的框架教学计划也需要更新。其余7项职业经验条例均由于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革新、用户体验要求提高等原因需要及时修订。44年来,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文教部长协同合作,根据1972年5月30日发布的用于指导职业教育相关条例和教学计划的共同报告对已有条例进行了多次更新和修订。在这段时间里,共制定了600份职业技术经验条例和框架教学计划,几乎是当时所有327种职业的培训行动基础。近几十年来,德国各行各业的现代化程度逐渐加深,并且出现了许多与时俱进的新兴职业。这要求各州文教部长积极做出回应,将相关的职业课程大纲予以修订和补充,帮助培训者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并为德国经济界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中国教育报1月6日报道 记者 廖圆圆 )◇
新型大学在“性质维度”如何精准落点
顾永安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高校,近年,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和一些学者的研究重心,已经从时间维度转向性质维度,从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建”转向“新型”,新型大学到底新在何处?新特质又是什么?
“社会性标准”是新型大学的质量根基。 新型大学之所以要有新的质量和质量标准,根源在于其使命与精神之新、职能和目标之新。这也决定了新型大学的教育质量必须坚持“社会性标准”,并在此质量标准下,合理把握“个适性质量(标准)”“内适性质量(标准)”和“外适性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个适性”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关注的是“个体的人”,培养的是“自由发展”的人,而不是这些人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内适性”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关注的是培养具有明确发展方向和专长的人。而“外适性”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培养的也是普通的、博雅的或全面发展的人,具有明确发展方向和专长的人。与研究型高等教育不同的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的不是发现新知识的研究者,而是培养将知识技术应用到现实中去、直接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实践者。在这三种质量标准中,“个适性”是基础性和前提性的,这就要求所有高校都要将培养人放在首位。对新型大学来说,在“个适性”的基础和前提下,着重追求的是“社会性”(“外适性”)而非“学术性”(“内适性”)质量。也就是说,注重“学术性”还是“社会性”,已经成为研究型高等教育与应用型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质量上的最本质的区分。需要说明的是,新型大学注重“社会性”标准,不仅不会冲淡和否定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本质,反而是对新型大学内在新质的科学把握,只有在这个新的质量标准或质量观的统领下,新型大学才能合理处理好教学、科研、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准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
“产学研合作”构建校地联动大格局。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精神与质量标准,将会导致新型大学产生新的发展模式。新一轮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都导向了产学研合作,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也符合新型大学自身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从学校发展战略层面看,产学研合作表现为学校在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中发展,也即“校地互动”“产教融合”。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层面看,产学研合作体现为一种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体现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研究型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比,新型大学更加强调产学研合作,既将“知识传授”“知识创新”“技术开发”“现实生产”相结合,也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相结合,使大学与整个社会发展的联结更加紧密。新型大学需要超越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单纯的教学模式或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范式,将产学研合作上升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关注技术研究、开发、转化、应用和培训,关注高校通过产学研不断强化的服务社会的职能,关注多样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作出灵活反应与变革。
从“新建”到“新型”需整体性变革。新型大学兴起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具有不同于传统大学的新历史使命,即立足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地方文化建设。新型大学之“新”,最核心、最本质的就在于他有着新的大学精神。从新建本科到新型大学绝非玩新词、提口号,而是涉及到院校内在特质、顶层设计、内涵建设、综合改革各方面的整体性变革。从新建本科到新型大学绝非速成和翻版,不是所有的新建本科院校都可以一夜之间翻版为新型大学,也不是老牌本科院校不能转型为新型大学,关键看这些高校的内在特质。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对变化了环境的反映。从外在方面看,新型大学的兴起与发展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积极响应和社会需求的主动回应。而从新型大学自身看,探寻支撑和促进转型的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精神、质量标准、教育模式等新内在特质或内源动力,并使新型大学的内外环境和要素有机整合起来,可以自始至终地支配学校健康发展,并使学校坚定地朝向应用型方向深化转型、深度发展。(作者:顾永安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高教所 中国教育报2月20日报道)◇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管理策略
谭永平
对于广大高职院校而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对其教学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体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组织形式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工作化、教学场所多地化、教学时间多段化、施教主体“双师”化、教学方式灵活化、教学资源和路径开放化。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管理策略时,一定要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强化全员质量意识是基础。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管理涉及校内和校外、理论与实践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全体人员。学校要定期通报本校与有关院校、本校各系部人才培养质量的对比情况,增强全体人员的危机和责任意识;定期总结、征集和编辑教学质量管理典型案例,召开经验交流会,对教学质量管理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形成系统化的有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第二,加强学风建设是前提。学校可通过加强学习目标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内容的实际价值和重要作用,把学习内容与将来的工作任务结合起来;通过加强自信心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和展示自己特长、优势的机会;通过加强学习方法教育,让学生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宣传取得成绩的学生典型。第三,制定教学质量标准是依据。高职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必须要有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要与职业岗位工作标准对接,与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同步。尤其是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其制订一定要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系统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为此,要实施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技能考核与职业素质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模式,提高考试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第四,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是关键。让教师自觉借鉴和探索更适合于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建立“一对一”长效指导机制,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开展系统化、实用化的教学技能比武、校企专兼职教师双向挂职交流等活动;常态化地聘请有关专家指导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等。第五,加强教学改革和管理研究是核心。高职教育不仅具有“职业性”,还具有“高等性”。为此,从学校层面来说,应建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指导中心,建立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讨机制,定期开展创新教学方法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讨课、示范课,不断探索和推广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从系部层面来说,每个系都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难点寻找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形成自身专业的特色和亮点。第六,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反馈机制是保障。学校可对已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管理督查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开展常态化的教学质量督查工作,并与绩效挂钩;建立由学校、企业和第三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机制,保证评价反馈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建立对毕业生进行终生持续跟踪的反馈系统,对毕业生职业发展进行定期采集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不适应岗位需要或失业的毕业生进行“回炉”培训,为其终身发展提供持续支持和帮助。(作者:谭永平 作者单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教育报2月5日报道)◇
高校需要先进的行政文化
邱晓飞
高校是社会组织的一种,为了达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多重发展任务,是离不开行政管理的。高校去行政化绝不是不要行政,相反,高校需要理念先进、科学高效的高水平行政管理。
笔者认为,解决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树立“为学术服务”的行政思维。大学是一种学术共同体,是知识生产、知识保存、知识传承的特殊社会组织,学术是高校存在的本质意义,没有学术就没有高校。由于行政权力有明确的层级组织形式和强力的权力运行模式,并且拥有各类资源分配权,在与学术权力的对比中占有明显的强势地位,因此,大学要不断强化“为学术服务”的行政思维。行政人员要和专任教师一样,对学术抱有应有的敬畏,对学生饱含深情。只有这样,行政权力的影响力才无法超越学术权力,学术权力才有可能真正得以独立自主的运行。行政文化最直接体现在一所高校如何进行制度构建。笔者认为,拥有务实、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是拥有先进大学行政文化的重要表征。这里的“务实”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对同一所大学而言,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面临的主要问题也随之变化,大学的制度设计也要随之动态调整,而非一成不变。第二,对不同高校而言,不考虑自身定位和发展特色,盲目引入所谓流行或者通行的管理制度,也是不够务实的表现。构建“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是大学的组织属性决定的。大学是高度密集的创新人才构成的组织,其组织属性是不断向社会输出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成果,因此大学制度激励的最高境界是激发师生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核心在于多样性,尊重师生的个性化需求,越是行政理念先进的高校,工作生活在其中的师生越是拥有更多选择。无论是学生选课、转换专业,还是教师考核评估,人才聘任方式,都应该是多样化的。随着以人为本的行政文化理念不断融入制度设计,未来大学行政机构将趋于扁平化、弹性化,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对高校行政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作者:邱晓飞 工作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宣传部长 中国教育报2月27日报道 ) ◇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试水“班级企业化”
班级办公司 学生做股东
“你觉得总经理需要什么能力?如何将产品推广出去?”近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经管分院校企结对现场,温州斯派康烟具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沈丹发问。这是一场特殊的见面会,因为周沈丹就是该校“班级企业化”试点班的毕业生。什么是“班级企业化”?据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班上的班长称“总经理”,副班长为“副总经理”,还有若干模仿企业职务的“中层干部”,同学关系俨然成了“同事关系”。
20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3)班是第一个试点班。班级与当地的外贸公司合作,以子公司形式注册了小温商外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各种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跨境贸易,将眼镜销往全球各地。该公司融资规模10万元,实行自负盈亏制,班级中58名学生大部分都有资金投入。其中,最大的股东——班长兼“总经理”周潇投入1万元;经济不宽裕的学生,则可以通过技术入股。于是,学生变成了企业股东,享受年终分红,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再次进行入股。“小温商”按照外贸公司的构架,分设“业务部”“美工部”“财务部”“后勤部”4个部门,并设总经理及副总经理各一名,采购、产品审核、美工、批发、客服管理等工作都由学生负责。根据学生的课时安排,公司实行打卡制度,早上9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每天每个部门安排一名学生值班,确保业务顺利开展。“我们得到了实际锻炼,熟悉了企业管理运作,在以后的就业创业中拥有不小的优势。”毕业生周潇说。为了支持试点班,学院免费提供了30平方米办公场地,特聘多家公司负责人担任课外班主任,进行具体的外贸业务技术指导。几年下来,“小温商”与温州多家企业接洽,达成“班企合作”。数据显示,与国际贸易专业普通班相比,试点班毕业生一年后自主创业率达23.3%,显著高于专业平均水平,而直接就业的学生3年后年薪10万元以上的达34.5%。2012届试点班毕业生张健和金元贤合作成立了爱乐百货商行,年销售额2000万元;2014届试点班毕业生江伟成立温州学信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获得智仕通控股公司股权投资,并拿到1000万元天使投资。
目前,这种模式已在温州大学瓯江学院7届共27个班级运行,先后与23家企业合作。经管分院党总支书记何守超表示,“班级企业化”作为一种新尝试,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了校、企、班三方人才培养良性机制。(中国教育报 1月6日报道)◇
九江学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十二五”期间,九江学院党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以庐山为地标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抢占了一批校园文化学术制高点。学校推出了一系列学术精品,诸如世界名山研究会与公共外交研究、江西历代进士传记研究、社会风习变迁研究、中华经典公理化诠释研究、陈寅恪学术研究等等。二是打造了一批校园文化品牌。学校涌现出一批校园文化品牌,诸如濂溪讲坛、国学诵读、书院文化之旅等等。该校濂溪讲坛创办于2006年,至今已经十年。十年间,共举办153期讲座、现场观众16万余人、视频点击率逾20万余次,“濂溪讲坛”已经成长为江西省规模最大的人文学术讲坛之一,是哲学社会科学宣传普及的重要阵地,更成为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人文精神和特色教育的重要阵地。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已经连续举办六届,“白鹿-嵩阳书院文化之旅”文化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九届,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高,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大学生生活,成为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品牌。三是构建了一套校园文化育人机制。早在2012年,九江学院就开始实施全员育人新机制。学校探索出了一套校园文化育人机制,有三大特色教育,即“创业精神教育”、“好习惯教育”和“国学素养教育”等内容的特色教育。一是创业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敢想、敢干、敢闯、敢担当,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立自强、不依赖,手勤、脑快,勇于战胜困难、意志坚强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二是好习惯教育,养成“早起出操、诚实守信和文明举止”好习惯。已开办五年的该校“大学生无人超市”是该校“诚实守信教育”的突出品牌成就,几年来,在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三是国学素养教育,就是要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培养一项高雅的爱好、学会两项体育运动、背熟七篇经典古文”。还有,我校设立“叔子爱莲奖学金”,加强大学生立德立品教育,以及已连续十年举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报告会等。( 中国教育报1月16日报道 )◇
合肥师范学院三大改革聚焦应用促转型
合肥师范学院三大改革聚焦应用促转型。第一,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三新三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掌握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师范人才会备课、会上课、会当班主任,应用人才会设计、会操作、会管理,形成“一个全程、两方合作培养、三线协调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国家、省级、校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分步实施“教师全员课改计划”“合格课程建设计划”和“传统课程改造计划”,建设和验收教改示范课程和专业新课程30余门、合格课程600余门、慕课200余门。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10余个,引入产学研合作实践课程70余门,初步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第二,实施学科专业改革。对接基础教育改革、电子信息技术、文化产业发展需求,打造教师教育类、电子信息类和文化产业类3个重点建设专业群。启动实施“一院一特”应用引导建设计划,实施专业增设、改造、重组、调整、预警与退出机制,试点5个本科专业校内评估,停招、限招、隔年招生4个专业。除13个师范专业外,现有53个本科专业都要求对接应用,初步建立起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第三,实施师资队伍改革。实施教师“行知计划”,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基层中小学挂职锻炼,开展实践研修,掌握基础教育实际,每人每年不少于20天,五年总计不少于6个月。先后有890余名教师到省内外中小学挂职研修,教师参与面达88.6%。制定双能型教师标准,认定双能型教师130余人。实施“136人才项目工程”和“教学名师培养工程”,近五年引进具有国家专利或行业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70余人,有效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安微省教育厅网站1月17日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