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发改信息
2017年第2期(总第69期)
★ 新余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编 2017年3月31日 ★
目 录
● 政策法规
☆ 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
☆ 推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向着现代化目标前进
● 高教数字
☆ 应用型大学谁最强 中东部地区办学质量高
● 各地教改
☆ 江西:高校可特设岗位引进“高精尖缺”专业人才
☆ 河北:每个市至少建三所大学生创业孵化园
☆ 辽宁:省属高校实行分类考核差异化拨款
☆ 山东:特设720个能工巧匠进职校岗位
☆ 四川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
● 院校信息
☆ 江西师大科技学院获批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
☆ 上饶师院实践教学结硕果
● 国际高教
☆ 英国学徒制,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 学者观点
☆ 高校评聘教授理当术业有专攻(张立迁)
☆ 职教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要迈好这几步(赵志群)
☆ 怎样释放“双肩挑”的活力(丁巧丹)
☆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改革的突破口(姜耀东)
● 转型经验
☆ 建立发展绩效考核制度评先创优不再凭“印象”(鲁东大学)
☆ 深耕内涵,打造地方高职跨越发展新标杆(滨州职业学院)
人社部发布创新创业利好政策
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
新华社3月22日消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2日发布消息称,人社部近日印发了《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离岗创业。意见明确,事业单位专技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期间,与原单位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岗位竞聘、培训、考核、奖励等方面权利。事业单位专技人员在兼职单位的工作业绩或者在职创办企业取得成绩可以作为其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考核等的重要依据。专技人员自愿流动到兼职单位工作,或者在职创办企业期间提出解除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应当及时与其解除聘用合同并办理相关手续。离岗创业人员待遇包括:一是离岗创业期间,依法继续在原单位参加社会保险。二是离岗创业期间继续执行原单位职称评审、培训、考核、奖励等管理制度。三是离岗创业期间的工资、医疗等待遇,由各地各部门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结合实际确定。四是事业单位应当与离岗创业人员订立离岗协议。五是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离岗创业人员离岗创业期间,本人提出与原单位解除聘用合同的,原单位应当依法解除聘用合同;本人提出提前返回的,可以提前返回原单位。离岗创业人员返回,如无相应岗位空缺,可暂时突破岗位总量聘用,并逐步消化。◇
2017年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推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向着现代化目标前进
中国教育报3月21日报道:3月21至22日,2017年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在苏州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16年工作进展,分析“十三五”期间发展形势,部署2017年工作,推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向着现代化目标加快前进。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晓红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2017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总要求是稳中求进。方向要稳,坚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总方针,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确保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力争上游、努力走在前边;目标要稳,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强中职、做优高职、做大培训、做好职业启蒙,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阵地要稳,保持职普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坚定办好中等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培训。服务要进,紧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内涵要进,狠抓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着力做一些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改革探索;队伍要进,畅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完善职业院校用人机制和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会议对坚决落实中央部署、着力培养大国工匠、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持续抓好继续教育等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
应用型大学谁最强 中东部地区办学质量高
科学网3月29日消息:“2017广州日报应用大学排行榜”日前发布,这是国内首个全样本应用大学排行榜,也是权威媒体作为第三方评估、发布的专业性公益榜单。前800强本科高校,位列榜单前三位的分别是:温州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第4名到第10名依次是青岛农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南昌航空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民航大学和安徽工程大学。可以发现,前10名高校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排名前两位的高校办学地均在浙江省。“应用大学排行榜”构建工作始于2016年下半年。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组建专业数据团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研制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数据库,分析和处理相关数据。同时还听取了一些高校教师和社会各界关心教育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对评价体系进行完善。研究院组织成立了来自国内顶尖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等业内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顾问委员会,聘请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教授为首席顾问专家。榜单通过应用指数、学术指数、声誉指数和二次评估指数四个维度,经过加权计算得出综合指数,作为排名依据。本次排行评价的887所本科高校,包括463所公办普通本科高校、266所独立学院、151所民办本科高校、5所中外合作办学和2所内地与港澳台合作办学高校。此次“2017广州日报应用大学排行榜”以“一大四小”的格局呈现。“一大”指的是本次排行榜的800强本科高校;“四小”分别是指“独立学院TOP100”、“民办本科高校TOP100”、“应用指数TOP100”、“学术指数TOP100”。通过采集887所本科高校2011年以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江西:高校可特设岗位引进“高精尖缺”专业人才
新华社3月30日消息:记者从江西省委组织部了解到,江西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在引进“高精尖缺”专业技术人才时,可设置特设岗位,不受岗位总量、岗位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江西省委近日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对企业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所支付的一次性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按规定据实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鼓励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实施股权、期权和职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引进的院士将给予1000万元的项目资助和300万元安家费,配备工作助手和工作用车。对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将给予500万元到1000万元的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对引进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A类人选,优先入选江西省“院士后备人选支持计划”,将给予300万元到500万元的项目经费支持。实施意见还提出,江西省将放宽外国留学生在赣工作限制,允许获得学位的优秀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在赣工作,逐步完善留学生实习居留、工作居留和创新创业奖励制度。对来赣工作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办理签证、居留或永久居留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限时办结。◇
河北:每个市至少建三所大学生创业孵化园
中国教育报3月25日报道:日前,河北省人社厅、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实施意见,决定在全省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明确提出要把有就业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河北要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与教育部门共同建立由专家学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优秀创业典型等组成的就业创业导师团队,加强就业创业基本能力测评、职业前景分析、专家指导等智库建设,帮助高校做到每个毕业班都能得到群体性指导,每名就业困难毕业生都能得到个性化咨询辅导。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效突破口,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发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各地人社部门要依托“创业服务进校园”系列活动,对有创业意愿的毕业季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培训,组织专家、企业家、大学生创业典型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指导。河北要求,每个市要创建3所以上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每个县要重点建设2所以上有当地特色的返乡创业园。◇
辽宁:省属高校实行分类考核差异化拨款
财政拨款由投入型转为绩效型 事后奖补分配资金
中国教育报3月1日报道:今年起,辽宁省财政将改革对省属高校的支持方式,实行分类考核差异化拨款机制。该省近日出台的《关于改革省属高校财政拨款制度促进人才科技供需协调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科学规范、公平公正、导向清晰、讲求绩效的高等学校财政拨款制度,通过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监督评价体系,推动高等学校财政拨款逐步从“投入型”向“绩效型”转变。《意见》提出,建立与有效供给程度挂钩的基本支出保障体系。同时建立以“事后奖补”为特色的专项支出提升体系。以“事后奖补”为主的财政专项资金,将重点奖补辽宁经济社会事业急需的优势学科,支持省内国际国内一流学科;重点奖补依托校企联盟进行有效转型发展的高校和专业,推动本科高校实现应用型转变;重点奖补大型公共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生产型实训中心等建设项目。《意见》还提出,对高校高端人才队伍的考核,也将根据其对全省社会经济的贡献度,通过事后补助的方式,重点奖补和滚动支持能够引领行业企业技术发展方向、攻克关键核心共性技术、代表学科发展水平、体现教学质量的科技领军人才。◇
山东:特设720个能工巧匠进职校岗位
中国教育报3月31日报道:近日,山东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出台关于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意见,确定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省级品牌专业(群)、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创新育人工作机制等6项重点建设内容,共包括17个重点项目。计划立项建设100所省级示范性和优质特色中职学校、26所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建设200个中职品牌专业、200个高职品牌专业群,引领全省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还将采取多项措施夯实课程改革“主阵地”,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设立720个“能工巧匠进职校”岗位、建设400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学团队,立项培养400名青年技能名师,评选一批教学名师,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四川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
四川省教育厅3月28日消息:四川省将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工程和战略重点,多维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推动四川由职教大省向职教强省迈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启动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确定22所中职学校开展省级诊改工作试点,促进中职学校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将“示范高职单独招生”纳入省级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项目,推行“知识+技能”单独招生考核方式,通过对口高职、五年制高职、高职单招等多种方式,初步形成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通道。全面推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省已建立62个职教集团或产教联盟,成员涉及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家单位。建立企业参与制度,多种形式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品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15年至今已遴选两批共112所职业院校及企业为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7年底试点院校将达到150所。制定《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加快智慧校园建设,通过信息化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以48所国家级示范职业学校为龙头,开展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应用,开发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名师名课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展省级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组织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
江西师大科技学院
获批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
江西师范大学新闻网3月9日消息:近日,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KAB全国推广办公室公布了2017年新增“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学校名单、“KAB创业俱乐部”学校名单、“KAB创业教育讲师资格”教师名单,江西师大科技学院获批“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和“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学校,许丽萍、徐月雯2名教师获批“KAB创业教育讲师资格”教师。江西师大科技学院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独立学院。近年来,江西师大科技学院从制度建设、教学改革、项目孵化、交流学习等方面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工作,通过成立创业沙龙、开设创业大讲堂、举办创业大赛、组建KAB创业俱乐部等具体形式,不断筑牢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抓手,不断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此次获批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KAB创业俱乐部、KAB创业教育讲师资格,将有力提升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工作的水平。◇
上饶师院实践教学结硕果
上饶师院网站3月19 日消息:近日,上饶师院教务处编印的《2016年大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竞赛获奖、公开发表论文与授权专利情况汇编》发放到全校351个班级,立刻引起大家争相传阅。这本《汇编》,汇集了上饶师院在校大学生2016年全省全国各类竞赛获奖309项,公开发表论文57篇,获授权专利5项。为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以实践教学为抓手,以各类教学赛事为平台,创新推进实践教学工作机制。2016年,出台了《关于优化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教学类指标的若干激励措施》《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在年度经费预算中,安排60万元用于大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40万元用于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大激发了学生热情。学校还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大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在组织开展的第23届大学生“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中,设置模拟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粉笔字、钢笔字、朗诵等6个项目,对100余名获奖学生和优秀组织单位进行表彰奖励。据统计,2016年,上饶师院在校大学生获得全国性教学类竞赛一等奖11项,二等奖17项,获省内教学类竞赛一等奖57项,二等奖77项。◇
英国学徒制,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英国学徒制最早可追溯到12世纪初,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可谓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取得了令世人赞叹的成绩。其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立法规范 管理健全
早在12世纪英国手工业就开始了学徒制,15世纪中叶后走上了立法规范学徒制的道路。1563年颁布了《工匠学徒法》,这是英国首次以法律形式规范学徒应有的基本权益。400年后,1964年,颁布了《产业培训法》,标志着英国开始了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1973年颁布了《就业与培训法》,将职业培训与劳动市场相结合。1993年,英国宣布引进“现代学徒制”,标志着政府主导学徒制时代的到来。1995年推出了“高级现代学徒制”。1997年则把受训生制变更为“基础现代学徒制”。2004年,英国开始构建新学徒制体系,不再冠以“现代”,取消学徒年龄上限,建立“青年学徒制”。2008年颁布《学徒制条例草案》,明确了学徒制框架、学徒制证书、学徒制标准、学徒制协议等。2009年颁布《学徒制、技能、儿童和学习法案》,对学徒制专门立法。
英国现代学徒制建立了8个层级的管理体系。包括:创新、大学与技能部以及儿童、学校与家庭部,负责对学徒制政策实施程度做出鉴定。国家学徒制服务署,负责推动学徒制计划实施,分为国家与地区两个层级。学习与技能委员会,负责协调学徒、企业、培训机构之间的关系,督促签署合作协议。行业技能委员会,负责开发国家职业标准、批准学徒制框架、保证学徒制运行通畅、设计学徒证书。职业资格与课程开发署,负责资助制定职业标准、开发课程、审定资格证书、改善评价体系、决定关键技能标准等。颁证机构,负责认定学徒制中的各种要素。培训机构,负责招募学徒培训人员及企业,按照国家技能标准对学徒进行培训。企业,负责招募学徒或委托有学徒培训资质的企业及培训机构完成学徒培训任务,向学徒支付工资。
二、框架完善 范围宽广
英国学徒制框架体系由学习内容、资格规范、考核评估等组成。学徒级别分为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学徒只有完成规定课程并得到认可,才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资格制度包括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它们有五方面的不同:一是学习场所,前者以工作岗位为主,后者以全日制为主;二是职业范围,前者约400个职业,后者的职业不确定;三是标准要求,前者为核心技能+专业技能,后者以核心技能为主、专业技能为辅;四是考核内容,前者以实际操作为主,后者为基本操作与深层知识;五是考核方式,前者以工作现场操作为主,后者为学校考试。所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都遵循严格的考核程序。考核分内部和外部,内部考核由教师实施;外部考核由认证机构选派专业人员评估。
英国学徒制原来主要在传统行业实施,后来拓展到了新兴行业。1993年从14个职业开始试行,2011年达到了170个行业的1500多个工作岗位类型,涵盖11大领域。2015年,学徒职位最多的两个领域是商业、行政管理与法律领域和保健、公共服务与护理领域,高达14.3万个和12.99万个;学徒职位最少的行业领域是艺术、媒体与出版领域,只有1460个。
三、企业主导 财政扶持
在2009年以前,英国学徒制由政府主导,之后则由企业主导。企业处于开发学徒制框架的源头。由他们提出框架草案,再由行业技能委员会开发,而企业代表在行业技能委员会中也占有很高比例。企业还主导学徒制标准的开发。每个开发团队要求不少于10家企业,且要有小企业参加。尽管学徒制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但企业承担着培训场所、提供技能培训等任务,而学校只承担理论知识的教学任务,所以在学徒制中学校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难以与企业相提并论。英国学徒制培训由政府提供经费支持,被称为“基于工作的政府资助项目”。凡参加学徒制培训的各方,如企业、培训机构、学校、学徒等都可以程度不同地享受政府的专项经费支持。目前18岁以下的青年学徒制全部免收学费;19至25岁青年学徒完成了3级水平职业资格的则免费培训;超过25岁时,根据项目所属行业决定资助程度。政府采取财政拨款方式,向开展学徒制培训的企业支付非工资性成本,学徒工资则由企业支付。公共资金占学徒制培训总费用的比例较高,远超企业所投。
英国学徒制实现了工作与教育的互动。学徒体系阶梯化,满足了不同层次人员的不同技能需要,还可以直通普通高等教育。培训重视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培训强调终身学习,培养与认证均可模块叠加完成,认同以前的工作与培训结果。总之,英国学徒制在900多年的历史中,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不断探索与完善,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作者 赵善庆 系江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3月21日报道)◇
高校评聘教授理当术业有专攻
据报道,浙江某高校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式,对教授实行分类评审,共分成教学研究并重型、科研为主型、教学为主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学科研(国防军工)型等五个大类。同时,还对某方面特别优秀的教师给予破格选拔机制。评聘类型之多样,评审机制之灵活,让人感到欣慰。
长久以来,高校的传统职称评聘多设定了严苛的申报及评审条件,动辄要求“数篇以上核心期刊论文”“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已通过验收”“出国进修学习须一年及以上”,甚至有些还会与“所指导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学科发展建设规划能力”等“奇葩指标”直接挂钩。这些看似严苛的条件背后,显现了高校职称评聘机制的刚性与刻板,透出了非学术参数的大量附载。久而久之,怪闻奇谈难以禁绝,势必严重偏离职称评聘之初始目标。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广东、上海、浙江等地也率先出台了改进职称管理服务的地方性政策文件,高校在评聘人才上的主导作用日益彰显,身处其中的教师也更加坚定了专业化发展的信心。基于此,高校职称评聘的理念理当革故鼎新,标准理应与时俱进。在笔者看来,术业有专攻不失为高校职称评聘制度的上策。
何为术业?从字面上理解,术业指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在高校教师队伍中,除了有大家业已认可、获得广泛共识的“论文教授”之外,还存在着一批专利创造、标准制定、成果转化的积极分子,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一代教学名师,从事着国防军工的加密特种人才,以及内外兼修的双师型队伍等等。故而,循着这一教师分类路线,关系到教师能力水平的职称评聘亦须分类进行,方能真正回应术业之本义。因此,出现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的职称分类体系,正是吸收了术业之精髓。既让不同类型的老师们各自有了奔头,释放出了群体性的内生动力和潜在活力;又生发了灵活多样的评聘机制,孕育了宽松的教学科研氛围,搭建起了良好的干事创业平台。
那么,又如何来考评术业是否达到了专攻的层级水平?这其实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性问题,具有一定指挥棒式的导向性功能。破解困扰高校多年的职称评聘问题,其关键就是要落脚到如何来认定教师专攻的层级水平上,这也直接影响到能否让职称真正“称职”地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和贡献。其实,专攻并非新奇之物,它与当今倡导的工匠精神如出一辙。可以讲,工匠精神在高校的真实映照即为专攻。大众心目中的高校教授,自然应该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博专精深的集大成者。而专攻体系下的教授,绝非是“一聘定终身”的教职制度造就的“懒惰的教授”,而更多体现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职业精神,持有潜心学术探索与生活的历练,拥有专业化发展的巨大空间,怀有内化于心、植根于爱的育人雅致。说到底,就是高校教师能明白脚下的舞台,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以师道之尊严,朝向人们心目中教授形象去主动努力追求。
我们期待制定出符合职业特点、能够客观反映个人业绩的多维评定标尺,去激励不同类型的教师各归其位。(作者 张立迁 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 中国教育报3月21日报道)◇
职教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要迈好这几步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中高职衔接、应用型本科等试点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高技能人才依然短缺,国家战略转型得不到足够的人才支持;另一方面,结构性失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职业教育发展有其独特规律,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关键,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内部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教师和资源管理进行监控和评价,在外部对职业教育的结果进行监测。
一、构建“国家资格框架”
当前有两个因素制约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一是教育制度与劳动就业制度结构性脱节,二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构性脱节。为了突破职业教育两套管理体制的束缚,建议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构建我国的“国家资格(资历)框架”。不同类型、层次教育衔接的本质,是“资格要求”间的认可、衔接与融通。明确各级各类教育的定位和资格标准,是实现整个教育体系衔接与融通的基础。“国家资格(资历)框架”可以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奠定基础,从而使学习成果和工作能力具有可比性。只有实现了具有可比性的质量保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
《欧洲资格框架》(EQF)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EQF赋予资格证书超国家的管理功能,实现了职业资格与高等教育学历的衔接和融通,成为各国(不仅是欧洲)间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评估、比较和相互认定的依据。“国家资格(资历)框架”有利于规范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标准,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服务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打好质量标准的技术基础
职业教育标准有预设性标准、过程性标准和结果性标准等多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课程(教学)标准和学业评价标准等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标准。但由于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并没有为此提供直接支持,因此制定这些标准的方法就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我国职教课程开发已走过了对学科知识进行选择和简化、按照岗位任务要求建构课程内容和结构这两个阶段。随着工作世界复杂程度的提高,职业资格研究的程序和方法有了更高要求,必须关注学习者个体在复杂工作情境中的主观性知识和生涯发展。多数职教工作者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敏感性。学校类型不同、区域发展状况不同,专业质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开展相关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有关标准开发的技术标准研究,即开发标准的“元研究”,包括专业目录编制的技术规程,教学(课程)标准的开发技术规程等,以帮助职业院校找到现代职业工作的标准特征,做出恰当描述,并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从而系统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效益
政府部门经常采用项目方式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由于项目制管理强调处在等级制高端的领导者的理念,实施单位的自主发展意愿和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有可能造成项目结束后的懈怠或产生项目依赖症。职业教育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如健全的法规、公平的决策和良治、踏实的工作作风等。职业教育项目要想取得更高的质量和效益,应从重视以投入为主的项目管理和实施方式,转向追求项目产生的效果,在项目设计上更注重项目目标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为项目实施创造更大的灵活性,这些都需要职教管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
实践证明,成功的职教发展项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项目设计与职业院校的整体发展目标、现有制度和基础能力相吻合;二是项目建立了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三是在项目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均开展了科研伴随研究。
四、强化教育过程的质量控制
质量保障体系运作的关键是系统地开展评估和改进。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应当进行两方面的探索:一是建立校企合作质量保障体系,引入相关工具,实现持续、系统的质量监控和改进过程;二是建立专业和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为学校持续改进课程标准及课程实施提供解决方案。院校要按照“自我保证,多元诊断”的指导思想,建立多方共治的内部诊断机制,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多方协商生成的发展性标准,发现问题、理清原因并寻找改进措施。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能否有效运转,取决于其质量生成、质量监督与评估、信息管理、反馈调控等系统的运作方式。对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可以增强院校管理的透明度,使每个员工都获得有关质量和工作绩效的信息,不仅能提高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和领导能力,而且可以在个人和团体智慧的分享中,建立新的学习文化,并将其内化、制度化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受院校发展水平和我国“尊重权威”传统文化的影响,开展持续有效的过程质量控制会遇到很多困难,目前只有少数院校开展过尝试,相关研究也相当薄弱。
五、开展学生学业的成就评价
近年来开展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对促进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由外延式的规模扩张向内涵式的创新发展转变,职教评估逐渐开始关注办学成效与特色,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成为评估体系的重要内容,评估对象包括专业目标定位、资源保障、人才综合能力和发展、社会贡献度等。完善的评估制度将通过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促进院校合理定位和分类发展。
迄今为止,我国职教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主要是通过学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和职业资格考试来实现的,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达不到大规模质量监控的信度和效度要求,无法借此进行校际间和区域间比较。由于技术支持不足,评价结果无法全面反映人才培养质量,更没有建立起评价结果与人才培养模式对应关系的解释模型。
在对职业教育的产出进行评价时,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职业能力测评,诊断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承诺和职业认同感的水平,来实现不同地区、院校间课程与教学质量的比较。通过职业能力测评所获得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不仅能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还能为课程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提高职业教育体系设计和教育质量控制水平。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产出和投入的因果分析,二是评估工具的开发,需要先进职业教育理论和严谨的心理测评技术。(作者 赵志群 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中国教育报3月7日报道)◇
怎样释放“双肩挑”的活力
大约十年前,在一次国际大学校长论坛上,当国内一位研究者问国外大学校长,如何既能做好行政工作,又能兼顾自己的专业研究时,场内一时沉默了。这时,英国巴斯大学时任校长拿起话筒,站起身来说:“我有一个好主意。”说到这里,她笑了,整个会场都注意地倾听。她接着一字一顿地说:“那就是,一天24个小时不睡觉,白天黑夜连轴转。”这像个小幽默,但道出了高校一个特殊人群的工作“窘境”。
在国内,人们用“双肩挑”来描述这个人群。高校“双肩挑”人员是高校中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又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2000年以来,高校人事管理精细化及其薪酬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双肩挑”人员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双肩挑”的工作状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为此,对高校“双肩挑”人员应当做到精准管理。
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双肩挑”人员管理办法。有据可查,照章办事,是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高校,“双肩挑”人员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是不一样的,有的目标定位不清,有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问题突出,有的工作中的公正公平性受到质疑,有的人员素质能力与工作岗位不相适应等。因此,矛盾突出和问题严重的高校应当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双肩挑”人员管理办法。
以目标为导向,准确界定“双肩挑”人员范围。不论人员的行政职级高低与专业技术职务高低,也不论这类人员是否签订双重岗位合同,在高校中只要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又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者,都是“双肩挑”人员,这是广义的界定;其次,对人员的行政职级或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两者同时作出限制的,如高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又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称为“双肩挑”人员,这是中间意义上的界定;再其次,如果要求这类人员同时与所在高校签订行政管理工作岗位合同(或有任职文件)和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合同,这是狭义上的界定。实践中往往先设定行政管理工作岗位,再聘任人员,然后根据受聘任者是否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来决定该人员是否“双肩挑”。所以,聘任行政管理岗位人员时应当慎重预测并合理配置“双肩挑”人员。
以激励为导向,合理统筹“双肩挑”人员薪酬。如何精准计算“双肩挑”人员的薪酬特别是奖励性绩效工资成为人事管理中的新问题,集中的矛盾在于“双肩挑”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按一个岗位计算还是按两个岗位计算,抑或折中计算。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源是合理设定“双肩挑”人员的专业技术岗位工作量,控制薪酬的源头,同时保证“双肩挑”人员的主要时间精力用于行政管理工作。较为合理的是,实行“双肩挑”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岗位最低工作量标准,如每学期工作日只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年在研课题只限一项、只带一个研究生、只申报一项专利、只申请一个奖项等,从而适当控制其奖励性绩效工资。当然也可采取其他办法达到合理统筹“双肩挑”人员薪酬的目的,合理把握好度,以激励不同类型的教职工积极向上,爱岗敬业,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以公正公平为导向,实施“双肩挑”人员利益回避制度。高校“双肩挑”人员手中有权,应当为师生服务,决不能谋求私利。实施利益回避制度是指“双肩挑”人员在本人及本人所在单位(部门)的职权范围内不能获取可能影响公正公平的个人利益。如教务处人员不应申报教研、教改项目,人事处处长、副处长不宜在任期内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不该获得本院有决定权或者推荐权的各级各类荣誉等。实施这一制度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要重视与保护“双肩挑”人员的正当利益,精准规定哪些利益可以获取、怎么获取。
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双肩挑”人员分类分级培训。按不同的标准,高校“双肩挑”人员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级别。强调“双肩挑”人员按需求分类分级培训的目的在于增强培训的精准性,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效率最大化。如对“双肩挑”专业技术人员应加强行政管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训,补其短板。相反,对“双肩挑”行政管理人员要重视专业技术方面的进修,使之积累和提高。(作者 丁巧丹 单位 宁波大学 中国教育报3月30日报道)◇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改革的突破口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推动和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并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我想提出如下建议: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双创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实践能力为根本目的,重点放在“教育”上,而不是“创业”上。针对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探究意识和积极批判的能力,推进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改革,注重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
政府在出台双创高校教育政策时加强协调性。一方面要增强大学生创业服务政策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需切实降低大学生创业服务政策的条件限制。为大学生专项创新创业资金使用“松绑”,按资金的非盈利性属性进行管理,使专项资金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经费,不能绝对地按照高校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对政策的落实进行监督和管理,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国家文件要求及时出台实施细则,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快建设一支适应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开展国家级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主要针对45岁以下承担专业教学的教师开展大规模培训。支持教师到校外工作、研究、实践,特别是支持实践教学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积极支持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担任兼职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纳入教师评聘考核指标。倡导构建“师徒创新圈”,鼓励师生捆绑式创新,让学生带着导师的成果去创业。
建立政府统筹、高校引领、企业深度参与,政产学研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机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人才进入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指导服务。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在科研过程中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沟通、联合,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政府教育部门要协调现有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这些平台来建设一批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进一步面向在校大学生开放。
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工作,实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与培育创新创业文化“齐步走”。高校要致力于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教育的意识植入教职工和学生心中,成为学校重要的办学理念。政府要通过设立各种引导基金,发挥杠杆作用撬动民间资本,带动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针对大学生融资能力欠缺的问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大学生初创企业提供精算、理财、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作者 姜耀东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3月1日报道)◇
建立发展绩效考核制度评先创优不再凭“印象”
2017年春季学期伊始,鲁东大学制定出台了新的绩效考核奖励制度,进一步推进学校管办评保分离,在全校建立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激发了教职工参与学校建设发展的内在活力。
据了解,过去,鲁东大学在年终教职工评先创优考核中,也实行过自评、述职、评议(投票)等做法,但由于学校考核制度自身存在缺陷,导致年终考核走了样、变了味:一些工作成效平平淡淡的单位和个人被评为先进,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却“败走麦城”,挫伤了部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一现象“倒逼”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创新考核评价新方法。
今年寒假期间,鲁东大学党委和有关职能部门经过多次调研、论证,最终,新的绩效考核奖励制度落地。变过去单纯事前投入、立项管理为现在的立项投入管理+事后绩效管理,从制度上确保管理部门真正成为办学监督者、标准制定者、绩效考评者和服务保障者,使二级学院真正由被管理对象转变为办学主体。
为有效确保新制度落到实处,鲁东大学制定了二级单位教学、科研、管理、党建宣传等目标任务书,将目标任务进行具体量化。同时,学校配套出台了发展绩效考核办法、监督实施办法、考核奖励办法和负面责任清单及处理办法。
学校发展绩效考核奖励制度的出台,从根本上体现了高校两级管理的要求,明晰了学校、二级单位和教职工的职责。年初学校制定了目标任务书,年终学校将按照标准进行考核和绩效奖励。(中国教育报3月24日报道 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季文豪)◇
深耕内涵,打造地方高职跨越发展新标杆
滨州职业学院以服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己任,深化校企合作;深耕内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山东高等职业教育新标杆。
一、重点突破,强化办学基础能力。
完善多主体办学格局。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和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办学模式,建设中兴学院、中德合心国际交流学院等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牵头成立国际护理教育集团。推动二级学院人权自主、财权自主和事权自主,实现二级学院从教学主体到办学主体的转变。
通过“校企互聘互兼”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和考核管理办法,规定各重点建设专业有企业兼职经历的教师不少于40%。实施教师全员培训,每年选派20%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选拔院级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造就一批社会知名度高、行业影响力大的“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完善“一中心两平台四支撑系统”智能校园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课堂教学新形态,目前采用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达到80%。
二、深耕内涵,强化人才培养能力。
构建“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调整机制。增加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传统工科专业“智能”含量及管理服务类专业“新职业”形态,增设高档数控机床、老年护理等专业方向,开发云计算技术等新兴专业,促进专业向“中国智造”“互联网+”“现代服务业”转型。对接滨州市重点发展的高端铝产业、汽车轮毂及轻量化材料等高端产业、港航交通及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重点建设护理、机电一体化、航海技术等专业群。
构建“厚基强技、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平台+模块”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平台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等组成平台课程,由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第二课堂等组成岗位能力模块。完善“能力进阶+实习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职业通用能力实训、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综合能力实训”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养成与渗透教育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
构建“纵横联动”的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实现“五纵五横一平台”网络化覆盖、“8字形”纵横联动、“机制与文化”双引擎助推的常态化自主诊改工作机制。
构建“崇德尚能,责承天下”的大学育人文化。实施物质文化提升工程、精神文化培育工程、行为文化养成工程、品牌文化凝练工程,培养师生的责任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展“一院一品牌,一院一特色”文化特色创建活动,打造与专业建设契合度高、与历史文化接续性好、与地域文化融合性强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服务区域,强化支撑发展能力。
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引领区域科技创新。把开展应用类技术开发研究作为主要科研方向,把科技服务的重点放在为地方经济服务和解决行业、企业共性技术问题上。建设重点实验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校企融合的科研平台,组建棉花育种、油莎豆综合开发等“师企生”一体的科研团队。拓展技术技能培训,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服务魏桥创业、华润纺织等龙头企业,送教进企、引训入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开展企业员工技术技能教育培训。面向中小微企业和“三农”,开展低收入人群、转岗人员、失业人员技能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公益性的继续教育,服务精准扶贫。
建设大学科技园,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滨州高新区“滨州众创园”和滨州经济开发区“众创空间”合作,创建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4000平方米的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园集学生创新创业孵化、教师科技研发、校企合作、成果转化于一体,建设知识产权学院、众创空间和孵化中心,组织师生开展科技创新、初始创业。
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服务地方企业“走出去”。围绕装备制造、纺织等优势企业“走出去”战略,与区域重点企业开展合作,紧贴企业海外用人需求和人才规格,优化课程内容,引进、开展有关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适应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合作共建柬埔寨海事学院,按照中国标准开发适应柬埔寨的教学标准与内容。(作者 石忠 系山东省滨州职业学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3月21日报道)◆ |